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1-03-10 10:03:48
聯合國將于9月30日舉辦生物多樣性峰會,外交部和生態環境部于9月21日聯合發布了峰會中方立場文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國在行動》。 近年來,【中國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納入國家發展總體布局,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將不斷展現在世人面前?!?nbsp; 文件指出,中國將繼續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將繼續高舉多邊主義旗幟,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為共謀全球生態文明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從合作方面看,【中國愿與國際社會攜手同行】【積極分享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倡導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 文件提到,我國對全國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調查記錄超過210萬條,并且在不斷跟蹤評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執行進展。 一方面,我國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開展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形成生態保護總體格局。另一方面,我國在一系列規劃和計劃中明確了相關保護措施和管理措施,也不斷對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進行修改和完善。 2017—2018年,連續兩年安排超過2600億資金投入生物多樣性相關工作,是2008年投入的6倍。“十三五”期間即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2億元,提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監測、科研能力。 近年來,通過所得稅優惠法律條款和政策,提高成品油消費稅,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實施重大生態保護工程,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京津風沙源治理、海洋牧場等重點生態工程,諸如此類的方式,進一步夯實保護基礎。 到2020年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面積占比預計達到25%左右。目前,全國已經建立了由10個專項網和1個綜合監測管理中心組成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 化肥用量提前實現負增長,畜禽糞污、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升;持續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以及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和濕地生態補償等方面的投入;每年生態環境質量良好的縣域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50%以上,生態環境質量變好和保持穩定的縣域比例維持在90%以上。 此外,在“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世界濕地日”“防治荒漠化日”“國際森林日”等重要時間節點,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業與草原等部門舉辦系列宣傳活動,調動了社會的廣泛參與性。 在國際參與方面,我國深度參與《生物多樣性公約》進程,全力推動COP15成功舉辦,積極推進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
并且多年來,建立廣泛的雙多邊合作交流機制,如與中外合作伙伴共同發起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深化南南合作——中國在綠色經濟、國際環境公約履約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提高發展中國家環境管理能力的項目和活動,全球有80多個國家受益。 來源: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